
【正文】
在成都青羊区一间不足十平米的出租屋里,58岁的梁实第29次将准考证放进透明文件袋。窗台上整齐码放的历年高考资料,堆叠成一座独特的时间丰碑,每一页褶皱都记载着跨越世纪的执着。
一、用时光淬炼的"笨功夫"
"别人说我是'钉子户',我倒觉得自己像块老茶饼,越陈越有味道。"面对镜头,梁实摩挲着1990年的首张准考证,泛黄的纸页上还留着当年用红笔标注的"必胜"。从青丝到白发,这个习惯性用食指推眼镜的男人,在改革开放后的教育变革中,亲历了高考从"千军万马过独木桥"到"多元化选拔"的时代变迁。
深夜书桌上的台灯见证着他独特的备考节奏:清晨五点研读《古文观止》,午后用放大镜逐行解析几何图形,睡前戴着老花镜在手机APP上刷英语真题。邻居们常见他拎着保温杯去社区图书馆占座,管理员特意为他保留的37号座位,木漆早已磨出包浆。
二、与时俱进的"智慧突围"
2023年成绩公布后,梁实在笔记本上郑重写下:"数学83分,离目标还有17步。"这个习惯保持了三十余年,今年却有了新变化——他开始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笔标注知识图谱,在抖音直播解题过程时,会有00后"考友"在弹幕里支招。
"以前总想着用题海战术,现在学会'擒贼先擒王'。"他展示着自制的"考点温度计",将十年真题的考点分布转化为可视化图表。更令人意外的是,这位花甲考生开始研究AI学习助手,用语音输入法整理错题本,笑称要"用科技打败遗忘曲线"。
三、打破年龄偏见的"社会课堂"
四川大学教育研究院王教授评价:"梁实现象撕开了社会对'适龄教育'的认知茧房。"当他在考场外与应届生互拍加油视频时,两代人思想的碰撞本身已成为最生动的教育现场。有家长带着孩子专程来看他考试,把这当作特殊的"成长教育课"。
面对"浪费资源"的质疑,梁实总是不急不躁:"每个考生都是平等的追梦人,我的存在恰好证明高考制度的海纳百川。"他的故事催生出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——社区老年大学增设高考辅导班,某教辅机构推出"终身学习奖学金",越来越多的中年人重新走进图书馆。
【结语】暮色中的梁实正在整理新的复习计划,窗外的芙蓉花影投在写满批注的《五年高考》上。这个永不毕业的"老学生",用29次春夏秋冬演绎着:人生真正的考场从来不在教室,而在每个不曾放弃的晨昏。当社会还在讨论"什么年纪该做什么事"时,他早已用行动写下答案——梦想的保质期,是永远。